“以前闲了只能凑在一起聊家常,自从村里新建了‘悦’读空间、科普园和村史长廊,现在大伙都抢着往这些新地方跑!村里有了文化味,大家生活越过越有滋味了!”李大叔谈及自己的家乡——化州市笪桥镇瑶埇村这三年来的新变化,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化州以乡风文明提升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百千万工程”注入精神力量,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里,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攀升。
化州市笪桥镇瑶埇村村史长廊
“村里组织大家一起整治环境,我们也积极参与,清理垃圾、改造美丽庭院。你看,自家院子变漂亮,住着都舒心!”鉴江街道沐浪塘村“美丽庭院”户主张伯一边修剪绿植一边说道。“庭院一侧设有茶室,空闲时,喊上家人、朋友、邻居来闲坐品茶,别有一番风味。”
鉴江街道沐浪塘村“美丽庭院”
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化州市充分发动群众力量,通过宣传引导,让村民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同时,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点等,让乡村环境实现了美丽蝶变。据统计,化州市成功打造村庄“四小园”2.8万个、美丽庭院5057个,其中美丽庭院示范户80户,美丽庭院示范村15条。今年5月,笪桥镇瑶埇村、新安镇新塘村获得“全国文明村”称号。
“我们村重点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矩阵,实实在在成为了村民的精神家园!”来自“水果之乡”化州市新安镇新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子玲笑着说道。“村史馆、石榴馆、特色民宿、水果文化种植基地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好心书吧、法治广场、体育公园、骑行道、四公里风貌带和休闲乐园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文化活动多了,大家的精气神都提起来了!”
新安镇新塘村成为村民的“甜蜜家园”
全市范围内19个文明实践基地、30间特色文化空间、69个村级图书服务点、379间农家书屋等“遍地开花”,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以39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依托,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移风易俗趣味村运会、“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创建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品牌活动等,让村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文化盛宴。同时,结合“我们的化州 我们的家乡”文明实践品牌理念,举办村K、村BA等村字号赛事,推出本土原创歌曲《橘州谣》《妃子笑》,推进国家级非遗“跳花棚”守正创新展演,邀请化州籍国画名家董必清先生带领家乡学子开设国画作品展及创作活动,让广大市民在感受本地风土人情的同时,激发心中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清晨,那务镇六村村大喇叭准时响起,村民们都侧着耳朵听着——“提倡讲文明,树新风;讲正义,持真理;讲道德,正原则”“喜事从俭,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喇叭声里带着亲切乡音,像唠家常似的把村规民约说明白。这是化州市全新打造“文明乡风村村响”特色品牌,23个镇街369个乡村大喇叭定时播放贴近群众生活、弘扬文明新风的优质内容。大喇叭的宣讲声、村民的交谈声,勾勒出文明乡风的和谐画卷。
在“百千万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化州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尚。如今,“有喜事来种树”成为化州乡村的新时尚。笪桥镇柑村在举办喜事时,村民们会种下象征美好寓意的树木,为乡村增添一抹绿色。这种绿色、文明的庆祝方式,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传承了良好的文明乡风。2025年春节期间全市11个镇(街道)25条自然村开展“做年例来种树”活动,总共种植树木2773株,同步推广“我为娘家种棵树”“年例来植树”等活动。
新婚夫妇合力种下一棵“爱情树”
三年以来,化州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在提升文明乡风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居环境美了,文化生活富了,文明新风浓了,“幸福种子”在乡村大地结出“文明之花”。未来,化州市将持续发力,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乡村成为人民向往的美好家园。
文/通讯员 潘晓冰
来源:化州市文明办、茂名发布
编辑:黎永艳
初审:邓晖晖
终审:何康源